Index   Back Top Print

[ AR  - DE  - EN  - ES  - FR  - IT  - PL  - PT  - ZH_CN  - ZH_TW ]

教宗方濟各

第五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 33 主日

2021 年 11 月 14 日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

 

1.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這句話是逾越節前幾天, 耶穌在伯達尼某「癩病人」西滿家中晚宴時說的。福音聖史告訴我們,有 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珍貴的香液進來,倒在耶穌頭上。這行動使人們大為 驚異,對此作出兩種不同的詮釋。 

首先,一些在場的人,包括門徒在內,感到憤慨:他們考慮到香液的價 值──大概是三百德納,約為工人整年的薪金──認為應把它賣掉,把收 益施捨給窮人。按若望福音,猶達斯就是持這種態度來詮釋的:「為什麼 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聖若望繼而指出,猶 達斯「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 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若十二 5~6)。這苛刻的批評出自負賣者的口,絕 非偶然的事:這說明了那些不尊重窮人者,就是違背耶穌的教導,不能算 是祂的門徒。奧利振就此事曾說過很嚴厲的話:「猶達斯表面上關心窮人 (⋯⋯)。如果今天那掌管教會錢囊的人,像猶達斯那樣口裡為窮人說話, 卻拿去他們的捐獻,就讓這些人同遭猶達斯的下場吧!」(《瑪竇福音註 釋》11,9)

第二個詮釋是耶穌作的,它令我們領會那女人行動的深義。耶穌說:「由 她罷!你們為什麼叫她難受?她在我身上作了一件善事」(谷十四 6)。 耶穌自知死亡將至,視她的行動是提早在安葬前為自己死去的遺體敷油。 這看法超乎所有同席者意料之外。耶穌提醒他們,祂是窮人之首,是窮人 中最窮的一個,因為祂代表著所有窮人。祂貴為天主聖子,卻以窮人、孤 獨者、被排斥和被歧視者的名義,接受這女人的敬意。她以女性的敏銳, 竟是那唯一明瞭主心思的人。這女人之所以沒有名字,也許正是為了代表 天下歷代一眾女性,雖然無權發言,甚至飽遭暴力,卻出現在基督生命的 最重要時刻,即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及埋葬之時,以及在祂復活後的 顯現中,肩負著重要的角色。這些經常被歧視和不被委以重任的女性,在 福音中卻扮演著啟示歷史的要角。耶穌結論所說的話很有說服力,祂把這 女人連繫到福傳的大業上:「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 什麼地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谷十四 9)

2. 耶穌與這女人間的強烈「同理心」,以及耶穌如何理解這女人為祂敷油 一事,剛好與猶達斯和其他人對此事反感的看法相反,這為我們開闢了一 條有效的途徑,去反省耶穌與窮人和宣講福音間那不可分離的關係。

耶穌所揭示的天主面貌,實是一位關心和親近窮人的父親。耶穌所做的一 切,確證了貧窮並非命運所使然,而是祂臨於我們中間的具體標記。我們 不能隨自己所想的時間和地點找到祂,而是在窮人的生活中,在他們的痛 苦和急需中,在他們有時被迫所處的非人生活環境下,才能找到祂。我不 厭其煩地重複說,窮人是真正的福傳者,因為他們是首先接受福音的人, 並獲邀去分享天主的真福和祂的神國。(參閱:瑪五 3)

在各種處境和程度中的窮人,都在向我們宣講福音,因為他們讓我們不斷 以新的方式發現天父的真面貌。「窮人能給我們很多教導。不只是他們在 信仰的超性意識(sensus fidei)內分享,而且在困難中,他們體驗到受苦 的基督。我們需要接受他們向我們傳福音。福音新傳是一種邀請,承認在 窮人的生命中,拯救的力量在運作,並把他們放在教會朝聖之旅的中心。 我們蒙召在窮人內找到基督,聲援他們的事跡,而且成為他們的朋友,聆 聽他們,為他們發言,為擁抱奧妙的智慧,這智慧是天主願意藉著他們與 我們分享的。我們獻身的工作不只是推廣或援助的活動或項目;聖神推動 的不是不受控制的行動主義,而首要的是待人殷勤,視他人『在某種意義 上和我們合而為一。』這愛的殷勤是開始對他們每一位完完整整的人的真 正關心,並激發我們積極尋求他們的益處。」(《福音的喜樂》,198~199) 

3. 耶穌不但站在窮人那一邊,更與他們同甘共苦。這對祂各時代的門徒來 說,確是個有力的教導。祂所說的「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也指 出了這一點:窮人雖然常存在我們當中,但不應使我們習以為常,以致變 得無動於衷,卻要親自與他們分享生活,而不是假手於人代而為之。窮人 並非團體「以外」的人,而是我們一起共同分擔痛苦的弟兄姊妹,以減輕 他們的憂慮和受忽視,讓他們重拾失去的尊嚴,並確保他們得到應有的社 會包容。另一方面,我們深明一個慈善行為要有一位施與者和一位接受者, 但一起分享甘苦卻能締造手足情誼。施捨只是一時之舉,但共同分享卻持 續不斷。前者易使施與者沾沾自喜,卻使接受者感到屈辱;後者能加強團 結互助,為達到公義建立必需的基礎。總而言之,信友若要親身看見和接 觸耶穌,就知道要到誰那裡去:窮人是基督的「聖事」(標記),代表著 祂並指出祂的所在。

我們可以效法許多聖人聖女般,把與窮人共甘苦作為自己的生活方針。在 芸芸諸聖中,我特別要提到痳瘋病人的使徒聖達勉神父( Damiano de Veuster)。他以莫大的慷慨精神,受召到恍如痳瘋病人隔都的莫洛凱島, 與他們一起生死與共。他捲起衣袖,親力親為,使這些貧窮和被排擠至絕 境的病人,能度一個有尊嚴的生活。他充當醫生和護士,不顧身陷的危險, 在這個被稱為「死亡屬地」的島上,為人帶來愛情之光。他最終也染上痳 瘋病,這是他為這些弟兄姊妹奉獻自己生命,徹底與他們共甘苦的標記。 他所作的見證,為今日新冠疫症肆虐下的我們,依然有效:天主的聖寵肯 定在許多人心中運作,他們雖不大事張揚,卻獻身切實與那些最貧窮的人 共甘苦。 

4. 為此,我們要全心依從主的號召:「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 15)。這悔改首先在於打開我們的心扉,明認各種形式的貧窮,更要符合 我們所宣認的信仰而生活,這樣去宣揚天主的神國。窮人多次被視為另類 人士,是需要特別慈善服務的一群。要跟隨耶穌,就要改變這種思維,接 受分享和參與窮人生活的挑戰。要成為耶穌的門徒,就要選擇不在世上囤 積財寶,以免在這脆弱和易逝的現實中,抱有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相反, 我們要準備擺脫任何妨礙我們達致真正福樂的枷鎖,好能認清那永久且不 受任何人地事物破壞的真福。(參閱:瑪六 19~20)

耶穌在這方面的教導是反潮流的,因為祂應許那只能以信德的眼光,才可 絕對肯定看見和經驗到的事物:「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 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 報,並承受永生」(瑪十九 29)。我們在轉眼即逝的財富前,在世間的權 位和虛榮前,若不選擇成為貧乏的人,便無法為愛而獻出生命,只能度一 個不完整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意願,卻無法轉化世界。所需要的就是絕對 向基督的恩寵開放,這能使我們成為祂無限愛情的見證,令我們世上的生 活再次具有說服力。

5. 基督的福音驅使人特別關懷窮人,要求人認清不同形式的倫理和社會的 極度紊亂,是不斷導致新形式的貧窮的原因。有一種觀念似乎逐漸形成, 認為窮人不但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更對一種以某些特權人士的利益為中 心的經濟系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一個漠視或隨意取捨道德原則的市 場,造成不人道的處境,令那些生活在任人擺布情況下的人飽受打擊。我 們目睹不斷有新的貧窮和排外陷阱形成,它們都是一些無道德原則、缺乏 人道觀念和毫無社會責任感的操控經濟和金融的人造成的。

此外,去年更加上另一個災難:新冠疫情,導致窮人額外倍增。這仍不斷 造訪數以百萬人的家門,即使並不一定帶來病苦和死亡,卻是貧窮的先兆。 窮人的數目大大倍增,可惜的是這仍會在未來數月內發生。有些國家正受 到新冠疫情的嚴重後果,以致他們中最脆弱的一群人,竟缺少最基本的急 需品。慈善食堂門外大排人龍,正是情況惡化的實際跡象。顯然我們必須 找到對抗病毒最合宜的全球解決辦法,但必須排除任何偏袒的利益。尤其 重要的是給予受失業影響的人,一個具體的答覆,因為失業已令許多有家 庭負擔的父親、婦女和青年,蒙受巨大的打擊。感謝天主,許多人所表現 的社會團結和慷慨精神,連同一些具遠見的推動人道計劃,正在這方面作 出且繼續作出重大的貢獻。

6. 畢竟仍有一個不甚明顯的問題有待解決:應如何實際回應數以百萬計的 窮人,他們屢次遇到的若非厭惡,就只有冷漠?我們應採取什麼公義的途 徑,才能克服社會的不平等,並重建那屢遭踐踏的人性尊嚴?一個自私自 利的生活方式,正是導致貧窮的同謀,往往把窮人處境的責任,完全推卸 在他們身上。然而,貧窮並非命運所使然,而是自私所造成。為此,關鍵 在於推動發展進程,利用各人的才能,技術互補和角色互異,好能達致一 個共同參與的公共資源。許多「富人」的匱乏,可藉「窮人」的富足來補 足,所欠缺的就是彼此相遇和認識!沒有人是這樣貧乏,以致無法彼此貢 獻出自己的東西來。窮人不可只是接受;他們應能做到有所貢獻,因為他 們知道如何慷慨回應。我們目睹的分享例子,正多的是!窮人往往教導我 們什麼是團結互助。固然有人有所匱乏,有時甚至缺少很多東西,包括生 活的必需品,但他們並非一無所有,因為他們仍保存著天主子女的尊嚴, 那是沒有任何人地事物可以剝奪的。

7. 為此,我們對貧窮應採取一個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各國政府和全球組 織,都應有能力以具遠見的社會模式負起的挑戰,去應付那正橫掃全球, 而且還會在未來數十年內肆虐的各種新形式的貧窮。如果把窮人推到社會 邊緣,好像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是罪有應得的,那麼民主的概念本身便會陷 入危機,而且所有的社會政策都以失敗告終。我們應懷著極大的謙遜,承 認我們面對窮人,往往變得一無所能。若要抽象地討論他們,就只停留在 統計數字上,或拍套紀錄片去觸動人心。相反,貧窮應激起我們有建設性 的計劃,好能促進實質的自由,讓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生活。我們 必須摒棄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擁有金錢,便能得到並增加自由。實 際為窮人服務,能驅使人採取行動並找到最佳方法,去再提升和造就這些 經常是無名無聲,卻帶著救主求助樣貌的這一群人。

8.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這是一個邀請,叫我們 切勿錯過任何行善的機會。這句話也有它的舊約背景:「如果在你中間有 了一個窮人,又是你的弟兄,對這窮苦的弟兄,你不可心硬,不可袖手旁 觀,應向他伸手,凡他所需要的儘量借給他。(⋯⋯)你應盡量供給他; 供給他時,不應傷心,因為為了這事,上主你的天主必在你的一切工作, 和你著手所作的一切事上祝福你。既然在這地上總少不了窮人,為此我吩 咐你說:對你地區內困苦貧窮的弟兄,你應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申十 五 7~8,10~11)。聖保祿宗徒遵循這同一思維,勸勉他團體內的信友,要 慷慨捐助初期耶路撒冷團體的窮人,而且這樣做時「不要心痛,也不要勉 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格後九 7)。這並不是說施捨是為了紓 解我們的良知,而是為了抗拒那對窮人冷漠和不公義的文化。

在這脈絡下,也很值得提到金口聖若望的話,他說:「慷慨的人不要追問 窮人過往的作為,只須改善他貧窮的處境,給予他所急需的。窮人只有一 個答辯:他的窮困和他的急需。不要再追問別的;就算他是世上最大的壞 蛋,如今缺乏必需的食糧,那麼就救他免於饑餓吧!(⋯⋯)慈悲的人是 有急需者的良港:這港口接待並拯救所有遭遇船難的人;不論他們是大奸 大惡,還是好人一個,只要他們是身處險境,這港口都會讓他們在自己的 口岸得到庇蔭。所以每當你在世上遇到貧窮覆舟的人,不要判斷他,不要 追問他過往的作為,卻要救他脫離險境。」(《論貧窮的拉匝祿》,II,5) 

9. 提高銳覺去領悟窮人的急需,這是極具關鍵性的,因為這些需要,就如 他們的生活處境,都在不停改變。今日在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們較 諸昔日更不樂意處理貧窮的問題。人們習以為常的較富裕狀況,令人更難 接受犧牲和匱乏。人們樂意做一切,只要不欠缺他們易如反掌所得來的東 西。結果人們便陷於各種怨憤、急躁、諸多要求,以致產生恐懼、焦慮、 有時甚至暴力。這絕非我們建立未來的準則;可是,這些態度本身,都是 我們不可忽視的貧窮形式。我們應隨時準備去辨識時代的徵兆,它們指出 在當今世界傳福音該用的新方式。對窮人的急需提供即時的援助,這並不 應妨礙我們具有遠見地實踐新形式的基督徒愛德行為,以回應人類今日所 遇到的新貧窮。

謹望這第五屆的世界貧窮日,能在我們的地方教會扎根,推動關注各地窮 人需要的福傳運動。我們不能等待他們前來敲我們的大門,卻要親自走到 他們的家、醫院、護理之家、街上、他們有時藏身的暗角落、庇護所、收 容所去⋯⋯。重要的是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們的遭遇、他們心中的渴望是 什麼。讓我們借用馬佐拉里神父(Don Primo Mazzolari)的呼籲,說:「我 求你們不要問我:這裡有沒有窮人?他們是誰?他們有多少人?因為我怕 這樣的問題會令人轉移注意力,或者會成為一個藉口,去迴避對我們的良 知和內心的明確指示。(⋯⋯)我從來不去數點窮人,因為他們是不能數 點的:窮人是要來擁抱的,不是要來數點的」(「Adesso」,n. 7 – 1949.04.15)。 窮人就在我們中間。如果我們可以誠心如下說,那將是何等符合福音的精 神:我們自己也是窮人,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他們,使他們 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並成為救恩的媒介。

教宗方濟各

2021 年 6 月 13 日,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紀念日
於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