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受造界彌撒
教宗良十四世講道
願祢受讚頌村(岡道爾夫堡夏宮)
2025 年 7 月 9 日,星期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這美麗的一天,我們處於壯麗景致中,在這可稱為大自然的「主教座堂」, 被眾多植物與受造物環繞著,舉行感恩祭,要向上主獻上感謝;我願邀請大 家,包括我自己,一同省思我們今日在此所慶祝的意義,作為慶典的開始。
我們有許多理由感謝天主,其中之一,有可能是今日首次使用《照料受造界彌 撒經文》的新訂祈禱文來慶祝感恩祭,而這些經文是宗座多個部會共同努力的 成果。
而我,我願藉此機會感謝所有參與撰寫這些禮儀祈禱經文的人。正如大家所知 悉的,禮儀要展現的,是生命,而你們就是這「願祢受讚頌」信仰中心的生 命。我也要感謝你們努力實踐教宗方濟各的美好構想——他慷慨捐贈了這一小 塊土地、這個花園與這些步道,好使我們能繼續「照料受造界與我們共同的家 園」的重要工作。在《願祢受讚頌》通諭發表至今的十年間,這項使命的急迫 性越加明顯。
我們如今所處的地點〔在水池前〕,似乎令人聯想到初期教會的古老聖堂,進 到聖堂,每一個人會在那裡經過洗禮池。我並不肯定自己是否願意在這水池中 領洗……,但藉由水而得潔淨、擺脫罪過與過犯,然後進入教會的奧蹟,這個 象徵到今天仍然啟發著我們。在彌撒開始時,我們懺悔了,為我們自身的悔改 祈禱。我願補充一點:我們也應該為許多人的悔改祈禱--那些尚未意識到需 要急切照料共同家園的人,無論他們是在教會內或在教會外。
我們在世界上所看到的自然災害,幾乎每天發生在許多地方和國家;這些也都 是因為我們人類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我們要捫心自問,是否願意悔改?我們 亟需悔改!
說到這裡,我願與各位分享我準備好的一篇講道,所以請各位耐心聆聽。當中 的幾個要點,有助於我們今天早上的反省。我們是在一個由於氣候暖化,或因 戰爭衝突而烽火連天的世界裡,享受著這弟兄情誼與平安的時刻。教宗方濟各 在《願祢受讚頌》與《眾位弟兄》兩道通諭中所發出的訊息,至今仍具時代性 的意義。我們彷彿置身於今日所聆聽的福音情境中,門徒們在風暴中的恐懼, 與當今世界上許多人的恐懼相同。然而,與此同時, 在這禧年中旬,我們深信 且不斷重申著:我們懷有希望!這希望,我們已在耶穌內看見。祂平息風暴; 祂的能力不是摧毀,而是建立;不是破壞,而是召喚為成立並賦予新生命。我 們也該自問:「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竟連風和海也聽從祂!」(瑪八 27)
從這問題所流露出的驚訝,是走向自由,擺脫恐懼的第一步。耶穌在加里肋亞 湖畔的周遭生活和祈禱,這就是祂與被召叫的門徒們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場景。 祂用比喻宣講天主的國,這些比喻透露出祂與土地及水域、季節節奏及萬物生 命的深切聯結。
聖史瑪竇用「大地的震動」(希臘文:seismos)來描述那場風暴。他用同樣的 詞彙來描述耶穌受難時和復活黎明時所發生的地震。基督凌駕於這些動盪之 上,祂雙足穩穩地豎立於大地。我們因著福音的描述,在這時候得以窺見那位 臨在於歷史紛亂中復活的主耶穌。耶穌對風與海的斥責,展現了祂賜予生命與 救恩的大能,遠遠超過那些令受造物恐懼顫抖的力量。
因此,我們可以再次地問自己:「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竟連風和海也聽從 祂!」(瑪八 27)。我們剛剛聽到一首哥羅森書的讚歌,似乎正回應了這個問 題:「祂是不可見的天主的肖像,是一切受造物的首生者,……因為一切都是 在祂內受造的」(哥一 15~16)。那日,在風暴中,門徒們充滿驚恐,當時還 沒有認出耶穌的真實身分。但今天,憑藉宗徒傳下的信仰,我們可以更進一步 地承認:「祂是身體,教會的頭;祂是元始,是死者中的首生者,為使祂在萬 有之上獨占首位」(哥一 18)。這番話,在每一個時代都呼喚著我們,要我們 致力成為一個活生生的身體,一個以基督為首的身體。我們照料受造界以及促 進和平與和好的使命,正是耶穌的使命,是吾主託付給我們的使命。我們聽見 大地的哀號,也聽見貧困者的呼聲,因為這呼聲已進入天主的心。我們的憤 慨,就是祂的憤慨;我們的工作,就是祂的工作。
在這方面,聖詠作者的詩歌啟發我們:「上主的聲音響徹水面,天主雷鳴在顯 示莊嚴,上主臨到澎湃的水面。上主的聲音具有威權,上主的聲音具有莊嚴」 (詠廿九 3~4)。這聲音促使教會發出先知性的呼喊,即使是要求我們勇敢對 抗這世上權勢者的破壞力。造物主與受造者之間那不可毀壞的盟約,激勵我們 的心志,並把我們的行動鍍上防腐的膜,使邪惡能轉化為善良,不義轉化成公 義,貪婪轉化成分享。
天主以無限的愛創造萬有,並賜予萬物生命。這也就是為什麼聖方濟各能稱每 一個受造物為他的兄弟、姊妹與母親。唯有那凝視默觀的眼光,才能改變我們 與受造界的關係,讓我們脫離這場生態危機;這危機源自人與天主、與近人、 與大地之間關係的破裂,亦即罪的後果。(參閱:《願祢受讚頌》宗座通諭, 66)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這「願祢受讚頌村」,依照教宗方濟各的願景,旨在成為 一個「實驗室」,使我們得以體驗與受造界的和諧,在其中尋求癒合與和好, 並以具創意與有效的方式,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照料。我願向你們所有致力實踐 此計畫的人,保證我會為你們祈禱,並予以鼓勵。
我們今日所舉行的感恩祭,支撐我們的工作,並賦予我們工作的意義。正如教 宗方濟各所寫的:「感恩聖祭是天主聖化受造物的最高峰。天主的恩寵趨向體 現於有形之物上,當天主親自降生成人,將自己當做食糧賜予祂的受造物,天 主恩寵的體現方式顯得神奇奧妙。在降生成人奧蹟的高峰,上主選擇了要藉著 薄片的物質來進入我們個人內心的最深處。祂不是從上而來,而是從內而來。 祂來,好讓我們能在世上找到祂」(《願祢受讚頌》,236)。我願以聖奧斯 定在《懺悔錄》末章中的話作結尾,他在那句話中將受造界與人類結合,化為 一首宇宙性的讚美詩:主啊,「祢的工程讚美祢,好使我們愛祢;願我們愛 祢,好使祢的工程讚美祢」(卷十三,33 章,48 節)。願這就是我們要向全 世界傳揚的和諧。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Copyright © Dicastery for Communication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