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良十四世
第 9 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 33 主日
2025 年 11 月 16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主,祢是我的希望。」(參閱:詠七十一 5)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1.「我主上主,祢是我的希望」(參閱:詠七十一 5)。這句話從經歷困苦、備受巨大折磨 的心靈傾吐出來,聖詠的作者說:「祢曾使我經歷許多困苦艱難」(詠七十一 20)。儘管 如此,他仍然敞開心神,滿懷信賴,在信德中堅定不移,深知天主是自己的倚靠,並宣告 說:「祢是我的磐石,我的堡壘」(詠七十一 3)。他毫不動搖的依賴從中而來,使他的希 望絕對不會令他蒙羞:「上主,我託庇於祢,使我永不受羞恥!」(詠七十一 1)
在人生諸多的考驗中,聖神將望德傾注在我們心中,並被天主堅定不移且振奮人心的愛所 激發,因此,望德不叫人蒙羞(參閱:羅五 5),而聖保祿宗徒寫信給弟茂德說:「我們勞 苦奮鬥,正是如此,因為我們已寄望於永生的天主」(弟前四 10)。這位永生的天主,正 是「望德的天主」(羅十五 13);而基督藉著祂的死亡與復活,成了「我們的希望」(弟 前一 1)。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是在這希望中得救,並且必須深深扎根於其中。
2. 窮人之所以能夠成為望德堅強而又可信的見證人,正是因為他在貧困、脆弱和被邊緣化 的不利處境中,仍宣認信仰。他不倚仗權勢與財富所帶來的保障;他反而因權勢與財富而 受苦,甚至成為受害者,他只能在別處尋找希望。當我們認出天主是我們首要且唯一的希 望,我們就能從轉瞬即逝的種種希望走向持久的望德。當我們渴望天主作我們人生旅途的 伴侶,世俗財富就會相對變得平常無奇,因為我們會發現那自己所需的真正寶藏。主耶穌 勸勉門徒所說的話,至今仍言猶在耳:「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地上有蟲 蛀,有鏽蝕,也有賊挖洞偷竊;但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裡沒有蟲蛀,沒有鏽 蝕,也沒有賊挖洞偷竊。」(瑪六 19~20)
3. 最大的貧窮,莫過於不認識天主。教宗方濟各在《福音的喜樂》宗座通諭中提醒我們: 「窮人經歷到最嚴重的歧視是缺乏靈性上的關懷。絕大多數窮人都對信仰特別開放;他們 需要天主,我們不得不給他們提供天主的友情、祝福、祂的話語、聖事慶典、成長之旅, 以及信德上的成熟」(《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0)。我們在其中意識到最根本的一件 事情和嶄新的認知,就是如何在天主內找到自己需要的寶藏。正如聖若望宗徒所強調的: 「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 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若壹四 20)
這是信仰的繩尺,也是希望的奧祕:世上的一切財富、物質現實、塵世的享樂與經濟的繁 榮,雖然重要,卻不足以使人心中喜樂。財富常令人迷失,並導致各種不可收拾的貧困處 境,其中之一,莫過於以為自己不再需要天主,憑己力就能度過一生。這讓我們憶起聖奧斯 定所說的話:「願你的一切希望都寄託於天主;你要感覺到自己需要祂,好讓祂來充滿你。 若沒有祂,無論你將擁有什麼,都只會令你更加空虛。」(《聖詠釋義》,詠八十五 3)
4. 天主聖言向我們指出,基督徒的希望,是在於對人生旅程中每一步的肯定,因為這希望 並非依靠人的力量,而是基於天主的許諾,我們的天主是信實的天主。因此,從一開始, 基督徒便以錨作為希望的象徵,因為錨代表的是穩定與安全。基督徒的希望,如同錨一 般,將我們的心深植於主耶穌的許諾中──祂藉著自己的死亡與復活救贖了我們,並且將 要再度來臨,居住在我們中間。這希望持續引導我們邁向「新天新地」(伯後三 13),在 那裡,一切受造物都將找到其存在的真正意義,因為我們真正的家鄉是在天上。(參閱: 斐三 20)
因此,「天主之城」促使我們致力於建設「世人之城」。從今開始,「世人之城」應當開 始肖似那「天主之城」。天主藉聖神傾注在我們心中的愛,使我們的希望獲得支助(參 閱:羅五 5),並轉化人心為沃土,好使愛德從中萌芽滋長來孕育世界的生命。教會的傳統 始終不懈地重申三個超性的德行──信德、望德與愛德──之間的互通關係:望德源於信 德,並由信德滋養、支撐;它的根基則是愛德,故愛德乃是諸德之母。如今,我們最需要 的是愛德。愛德不是空口承諾,而是懷著喜樂與責任感擁抱現實──使我們全然投身其 中,引領我們的決策,使之導向公共福祉。缺乏愛德的人,不僅失去了信德與望德,也剝 奪他人的希望。
5. 因此,聖言邀請人要懷有希望,同時也帶來一項義務:要在現實生活中,毫不遲疑地承 擔與信仰相符的責任。事實上,「愛德在社會誡命中占著最重要的位置」(《天主教教 理》,1889)。貧窮有其結構性的因素,是必須要面對和根除的。與此同時,我們每一個 人都蒙召創造新的希望標記,而這些標記見證著基督徒的愛德,就像歷代許多聖人、聖女 所做的一樣。舉例來說,教會醫院與學校的設立,正是為了表達對最弱小與被排斥者的接 納。這些機構應成為每個國家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但是戰爭與不平等往往使這理想難以實 現。然而,今日越來越多希望的跡象出現在家庭式的關懷機構、照顧兒少的團體、聆聽與 接納中心、愛心餐廳、收容所與平民學校中。這些被隱藏的標記常被人忽略,卻非常重 要,能讓我們擺脫冷漠,激勵我們以各種形式投身於志工服務!
窮人不是教會的不速之客,而是最親愛的弟兄姊妹。因為他們每一位,透過自身的存在、 言語,以及他們所具有的智慧,促使我們親手觸摸福音的真理。因此,世界窮人日的慶 祝,旨在提醒我們的團體:窮人是整個牧靈工作的核心。這不僅涉及牧靈工作的慈善層 面,也同樣關乎教會的禮儀生活與福音宣講。耶穌基督取了窮人的形體,為使我們因著窮 人的聲音、故事與面貌而成為富有。各種形式的貧窮,無一例外,都是一種召喚:要以具 體的行動活出福音,以及作有力的希望標記。
6. 這正是禧年慶典向我們發出的邀請。於這恩寵之年的尾聲慶祝世界窮人日,絕非巧合。 在即將關閉聖門之際,我們應當珍惜並與人分享在這祈禱、悔改和見證的整整一年中,天 主傾注在我們身上的神聖恩典。窮人不是我們牧靈工作的服務對象,而是具有創造力的 「主體」——他們促使我們不斷尋找嶄新的方式,在今天的日子裡活出福音。新的貧困形 式接踵而來,我們在面對時可能會變得麻木和無奈。我們每一天都可能遇到窮人,或那些 正逐漸陷入貧困的人;我們自己有時也可能會經歷匱乏,失去那些曾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一 切:自己的居所、每日足夠的食物、醫療保險、接受優質的教育和資訊,宗教和言論自 由。
促進公共福祉乃是我們的社會責任──根植於天主的創造工程:祂將地上的財富賜予所有 的人。同樣地,人類勞動的果實同樣應公平地為眾人共用。實際上,幫助窮人首先是出於 正義,而非僅僅是愛德的表現。正如聖奧斯定所指出的:「你給飢餓的人食糧,但沒有人挨 餓反而更好,即便不再有需要你施捨的人。你送衣服給赤身露體的人穿,但人人都有衣服 可穿反而更好,願不再有這種匱乏。」(《若望一書注釋》,八 5)
因此,為能克服各種新舊形式的貧窮,我希望,這禧年能激發國家政策的發展,連同一些 新的舉措及倡議,好能扶助最弱小的弟兄姊妹們。就業、教育、居住與健康,是安穩生活 的條件,絕對無法靠武力實現。我由衷稱讚各項已採取的行動,以及那些每日在國際層面 上,持續不懈地投身於其中的眾多善心人士。
讓我們將自己託付於至聖童貞聖母瑪利亞──憂苦之慰,並與她一同高唱希望之歌,使 「讚主詩」的經文成為我們自己的祈禱:「上主,祢是我們的仰仗,勿使我們永久蒙羞失 望。」
教宗良十四世
梵蒂岡, 2025 年 6 月 13 日,窮人主保──聖安多尼紀念日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Copyright © Dicastery for Communication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