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Back Top Print

[ AR  - DE  - EN  - ES  - FR  - IT  - PL  - PT  - ZH_CN  - ZH_TW ]

教宗方济各

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0 年 1 月 1 日


「希望作为和平的途径:

交谈、和好及生态皈依」

 

1、 和平──障碍和考验时希望的途径    和平是珍贵和美善的,是我们希望得到和整个人类都渴求的。人渴求和平, 这希望构成一种生活上的张力,以致有时候,即使现况是艰辛的,「假如它 导向一个目标,是可以度过和接受的,如果这目标本身是可靠的,假如是 相当远大的目标,就值得每天努力。 」1  由此而言,希望是一种德性,促使 我们有所行动;它赋予我们力量勇往直前,甚至是在困难重重,障碍难以 克服的关头。 

人类的团体,在记忆中和肉体上,都留下许多战争和冲突的痕迹,过去的 战争和纷争都已发生,但其破坏力却日渐加强,并特别不断地打击那些较 贫困的和更脆弱的人。也有些国家,全体人民都在挣扎,为摆脱剥削和贪 腐──导致仇恨和暴力产生的桎梏。而至今,许多男女、幼儿和老人的尊 严,他们身体的完整性、他们的自由──其中包括宗教自由、团体的关怀、 未来的希望,仍然被剥夺。有许多无辜的受害者饱受羞辱和被排斥、悲悼 和不正义之苦。至于那些制度性的攻击,对人民和他们心爱的人所造成的 创痛,更不必多言。 

内战和国际冲突的可怕证据──经常因残酷和各种无情的暴力而变本加厉 ──长久烙印在人类的肉体和心灵上。事实上,每一次的战争都是一种兄 弟阋墙的内斗,它摧毁手足情谊──人类大家庭共同使命的目标。    我们都知道,战争经常从我们不能忍受我们彼此间的差异开始,而此一彼 此间差异却酝酿一种占有欲和统治欲。战争源于人心中的自私和骄傲、诱 发摧毁和丑化他人的一种仇恨,以致要排除异己和消除别人。战争由于关 系的败坏、霸权野心,滥用权力、对别人的恐惧,以及视彼此间的差异为 一种障碍而引发,并导致这所有一切。 

正如我最近在日本访问时所指出的:「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以恐惧和互不信任的心态为基础,来确保国际上的稳定和维护和平,但这 基础是虚假的,因为这种心态最终却危及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并阻碍任何 可能的交谈,结果是自相矛盾。和平和国际上的稳定,与任何建立在彼此 害怕被对方摧毁,或以全面性毁灭的威胁方式,是互不相容的;只有基于 今日及明日,整个人类大家庭的相互依存、共同负责的模式,并从全球的 精诚关怀和为将来奋斗做起,和平和国际上的稳定才有可能。 」2 

任何危及大家安全的情形,导致彼此的不信任和自我封闭。互不信任和畏 惧,使人际关系变得更为脆弱,并添增暴力的风险,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情 景下,使得人们无法建立和平的关系。由此而言,废除核武的讨论,也只 能造就一种不实的稳定。

因此,我们不能号称要藉由全面性的毁灭所带来的恐惧感、在这一种非常 不安定的形势之下、在世上核武战争即将爆发之际,以及自我关闭在冷漠 中,来维持安定。结果是:人们作了一些社会和经济上的决策,但这些决 策所开辟的途径,并非使人类和受造物被看守和照顾,而是遭受丢弃。 3 那 么,我们要如何踏上和平和彼此互相认识的途径呢?我们要如何打破那恫 吓和恐惧的畸形逻辑呢?我们要如何化解目前因猜疑而蔓延的那股力量 呢?

我们应该追求一种基于我们共同的来源──天主,以及在交谈和相互信任 中所体现出来的兄弟情谊。和平的渴望早已深深地铭刻于我们人类的心中, 以致我们不应满足于追求其它低于此事的一切。

2、 和平的途径──基于记忆、精诚关怀及兄弟情谊的聆听

那些「被爆者」 (Hibakusha)──广岛和长崎原爆下幸存的人,他们当中 有些人,使他们集体的良知如同火焰燃烧直到今日,为向世世代代见证1945 年 8 月所发生的恐怖事件,以及他们直到今日仍无可言喻的痛苦。他们的 见证唤醒并保存受害者的记忆,为使人类的良心在面对统治欲和破坏力时, 显得更为有力:「我们不应该允许,当前和未来的世代忘却所有已发生之事 故的记忆,这记忆确保,并激励我们要去建造一个更正义和更友爱的未来。 」 4

许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如同「被爆者」一样,为了未来的世代,作出不 可多得的服务──不仅是要保存历史上的回忆,好使人们不再重蹈覆辙, 或为使历史上那些虚妄的计划不再重复,而也是为能使历史上的回忆── 即那从生活经验而来的结果──成为众人作决策的根基,激发当前和未来 的世代去缔造和平。

此外,记忆是希望的远景:在战争和冲突的阴霾中,经常只因回想起曾接 受过一个团结关怀的微小举动,就可使人作出勇敢的,甚至是英勇的抉择, 并能在团体和个人身上释放出新的能量,重新点燃新希望。

开辟和探索一条和平的途径,是一种挑战,更何况其复杂性涉及到利益关 系、人际关系、团体间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多面向的,而又并非表 里相应。首先,我们必须向个人的道德良知和意志,以及政治意愿呼吁: 事实上,和平是出自人心的最深处,而且要经常重振政治意愿,为能开辟 崭新的途径,促使人与人,以及团体间的和解,并结合为一。

世界不需要空言虚语。世界需要的,是信念坚强的见证人、缔造和平的人 ──向交谈开放,弃绝排斥或操纵的手法。事实上,若没有令人信服的交 谈──有意见不同的一众男女参与其中──为寻求超越意识型态,否则就 无法达到真正的和平。和平「应经常由人类去建树」 。5 和平是一条我们共 同不断寻求公益的途径,同时又投身于其中,时时追求共同的利益和遵守 法律。彼此相互倾听,使人相互了解和尊重,直到我们在仇敌的身上认出 兄弟的面容。

和平是一个过程,需要长期投入。这投入需要耐心、寻求真理和正义、尊 重受害者的记忆,并逐步地向一个共同的希望开放,而希望胜过报复。在 一个法制的国家里,民主若是基于正义和致力于捍卫每一个人的权利,尤 其是弱小者或边缘化民众的权利,不断地寻求真理,民主可以成为这进程 一个甚具意义的范例。6 这是一项建造社会的工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 作,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在地区、全国和全球的层面上尽其责任而作出 贡献。

正如教宗圣保禄六世所指出的: 「[人]有平等及分担责任两大愿望,则势必 追求真正民主的社会。 (……)这说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教育不独使 人明了各人的权利,而且使人知道与其权利密切相关的种种,亦即承认自 己对他人的义务。同时,义务的思想及实践又要看人是否有自制力、责任 感和是否接受个人及团体自由的界限。 」7

相反地,社会中的各种分岐、社会不平等的增加,以及拒绝运用一些方法 去促进人性整体的发展,都会危及对公共福祉的追求,但基于语言和真理 的力量,且有耐心和努力,则能使人有更大的怜悯之心和具其创意的精诚 团结情怀。

在我们的基督信仰生活中,我们恒常地纪念耶稣基督,因为基督献上了自 己的生命,为使我们和好(参:罗五 6~11)。教会全力参与追求公义的社会 秩序,并藉由基督信仰价值观的传递,伦理道德的教导、社会事业与教育 工作来继续谋求公益,并滋长和平的希望。

3、和平──在兄弟情谊共融中和好的途径

圣经,尤其透过众先知的话语,提醒每一个人和各个民族,有关天主与人 类所定立的盟约。这盟约要我们放弃控制他人的欲望,学习彼此视对方为 人、天主的子女、兄弟姊妹。我们绝对不可因他人过去可能说过的话,或 做过的事便一言判决,而是要重视他的言语行为所具体表现的诺言。只有 选择尊重的途径,我们才能打破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踏上希望的途径。

以下在福音里这段伯多禄和耶稣的对话,给予我们指引:「『主啊!如果我 的兄弟得罪了我,我应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而耶稣对他说: 『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 」 (玛十八 21~22)。此一和好 之路邀请我们在内心深处去寻找宽恕的力量和彼此承认为弟兄姊妹的能 力。我们学会生活于宽恕中,我们就越有能力成为缔造和平的一众男女。

和平在社会环境中是怎样的,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也会是这样,因为和平 涉及大众生活的每一层面。除非我们竭尽所能发展出一套更公平的经济制 度,否则不会有真正的和平。正如教宗本笃十六世于 10 年前,在他所颁布 的通谕《在真理中实践爱德》中所表示的:「若要克服发展落后的问题, 不但要采取行动去改善那建基在互换上的交易,也不只是公共援助机制的 转移,而特别是全球性逐步向着不求偿及促进共融的经济活动开放。」(第 39 号)

4、和平──生态皈依的途径

「倘若由于我们过去误解了我们的原则,导致我们将摧残大自然合理化了, 以致对受造界蛮横霸道,参与战争、不义和暴力的行为,我们信徒们必须 承认我们未忠于我们应该守护的智慧宝库。 」8

我们对他人的敌意、对共同的家园缺乏尊重,或是对自然资源的任意滥用── 只把它视为可立即获利的资源,而罔顾地方小区、大众福祉和大自然本身, 面对这一切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需要一种生态皈依。最近召开的泛亚马 逊地区世界主教会议,驱使我们再次发出紧急呼吁,必须在人民的生活团 体和土地、现在和过去、经验和希望之间,发展出一种和平的关系。

和好的途径,也要求我们聆听和默想天主赐给我们作为礼物的共同家园── 我们的世界。事实上,自然资源、各种不同型态的生命和地球本身,都托 付了给我们。为了未来世代的人,我们每一个人要积极且负责地去「耕种 和看守」(创二15)。我们必须改变对事物的想法和看法,更加开放地与他 人相遇,并视受造界为恩赐,因为它那反映出造物主的美善和智慧。
上述一切给予我们更深切的动机,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居住在我们共同的家 园,接受彼此的差异,尊重且欢庆我们所领受的生命,并与人分享,同时 致力寻求富于活力的社会环境和模式,以利生命的持续繁荣和整个人类大 家庭共同福祉的发展。

我们为生态皈依而作的呼吁,促使我们以崭新的方式来看待人生,同时念 及造物主的慷慨大方──祂将大地赐予我们──并提醒我们那份来自分享 和有节制地享受的喜乐。这种皈依是要整体性地去了解,为使我们与我们 的弟兄姊妹、与其它生命、与丰富多样的受造界、与造物主──切生命的 来源──的关系得以转变。对基督徒而言,生态皈依「使他们与耶稣基督 相遇的成果,能显示在他们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中。」9

5、「我们盼望的一切,必得到满足」10

和好之路需要耐心和信赖。除非我们冀望和平,否则不会得到和平。

首先,这意味着相信和平是有可能的,并相信别人也和我们一样切望获得 和平。我们可以在天主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爱中找到启发:这份爱释放人, 不受限制、不求回报也不知疲倦。

恐惧往往是冲突的起源。因此,重要的是,要克服人性的恐惧,承认在那 爱我们和关心我们的那一位眼中,我们是需要照顾的小孩,如同福音「浪 子回头」比喻中的父亲对他的爱子一样(参:路十五 11~24)。兄弟姊妹般 相遇的文化会打破冲突的文化,使每一次的相遇化为契机,也是天主慷慨 圣爱的恩赐,引领我们走出我们狭窄心胸的视野,不断地鼓励我们作为唯 一天主的子女去活出普世兄弟情谊。    为基督的门徒而言,这途径同样受到和好圣事的支持,那是天主为赦免已受 洗者的罪所赐予的圣事。此一教会圣事能更新每一个人和改造每一个团体, 邀请我们目光转向耶稣,是祂「使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祂 自己重归于好,因着祂十字架的血而立定了和平」(哥一 20);而和好圣事 也要求我们在思言行为上放下任何暴力,无论是对近人,或对受造界。

天主父所赐的恩宠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既然我们已在基督内获得了祂的罪 赦,我们就能起身,将祂的罪赦带给在我们时代的一众男女。圣神日复一 日督促我们的思想、态度,好使我们成为正义与和平的缔造者。

愿和平的天主降福我们,并前来扶助我们。

愿玛利亚──和平之王的母亲和世上众人的母亲,陪伴我们,并在和好之 路上步步扶持我们。

愿世上众人都能在和平中生活,并充分实现他们心中对生命与爱的许诺。

发自梵蒂冈
2019 年 12 月 8 日

方济各

(台湾明爱会 恭译)

 

 


1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1(2007 年 11 月 30 日)。

2  〈論核武的致詞〉,長崎,原爆落下中心地,2019 年 11 月 24 日。 

3  在義大利.蘭佩杜薩島作的證道,2013 年 7 月 8 日。

4 〈論和平致詞〉,廣島,和平紀念公園,2019 年 11 月 24 日。

5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78。 

6  參:教宗本篤十六世,〈對義大利勞工協會領導人作的致詞〉 ,2006 年 1 月 27 日。 

7《八十週年》宗座書函,24(1971 年 5 月 14 日) 。

8 通諭《願祢受讚頌》,200,2015 年 5 月 24 日。 

9  同上,217。 

10  參閱:聖十字若望,《心靈的黑夜》,II,21,8。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