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教宗方濟各
第 59 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
「以溫和分享那在你們心中的希望」(參閱:伯前三 15~16)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我們這個時代充斥著錯誤與對立的資訊,少數的權力中心掌控著前所未有的大量數據與 資訊。我深知新聞與傳播工作的重要性,我願在此向你們說幾句話。你們必須勇敢地將個人 與集體對他人的責任置於傳播的核心──這份勇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必要。
在這充滿災難的時代,因想到禧年是我們所擁有的恩寵時刻,我願意在這訊息裡,邀請 你們成為「希望的傳播者」,以福音精神更新你們的工作與使命。
卸下社會傳播的敵意
今日的社會傳播往往不是帶來希望,而是引發恐懼與絕望、偏見與怨恨、狂熱,甚至仇 恨。它簡化現實,以激發本能反應;它使用言語如同銳利的剃刀,甚至利用虛假或刻意 歪曲的資訊來製造動盪、挑釁或傷害。我曾多次強調,我們需要「卸下敵意的傳播」, 使其擺脫攻擊性。將現實簡化為口號,毫無助益。我們都看到,從電視辯論節目到社群 媒體上的言語攻擊、競爭、對立、控制與操縱公眾輿論的模式正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我們可稱之為因數位系統而產生的「注意力分散設定」,這 些系統根據市場邏輯對我們進行分析,進而改變我們對現實的感知。因此我們常會無望 地發現一種利益原子化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最終會破壞我們作為一個社群的基礎,使我 們無法尋求共同的福利,無法傾聽與理解彼此的觀點。為了確立自我,尋找「敵人」來 攻擊似乎變得不可或缺。然而,當我們將他人視為「敵人」,無視其個體與尊嚴而嘲弄 他們時,我們也失去了帶來希望的可能性。正如多尼諾‧貝洛(Tonino Bello)主教所言, 所有的衝突「始於人們的臉孔逐漸消失。」 1 我們不應向這種心態妥協。
事實上,希望並不容易實踐。喬治‧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曾說:「只有那些 勇於面對誤將幻象與謊言認為是希望而感到絕望的人,才真正能夠擁有希望。〔……〕 希望是一種必須承擔的風險,是所有風險中的風險。」2 希望是一種隱藏的美德,堅韌而 有耐心。對基督徒而言,希望不是選擇,而是一種必要的條件。正如本篤十六世在《在 希望中得救》宗座通諭中所述,希望不是被動的樂觀,而是一種能改變生命的「實踐性」 美德:「懷有希望的人,生活會有所不同;擁有希望的人,便獲賜新的生命。」(《在 希望中得救》宗座,2)
以溫和見證那在我們內心的希望
伯多祿前書(三 15~16)中提供了一個令人讚嘆的說法,將希望、基督徒見證與傳播完美 結合:「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 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我們可以從這段話中汲取三個訊 息。
「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基督徒的希望有一張面容,那就是復活的主。 祂許諾透過聖神的恩賜常與我們同在,使我們即使在一切看似絕望時,仍能懷抱希望, 並察覺潛藏其中的美善。
其次,我們應隨時準備好闡述我們心中的希望。值得注意的是,伯多祿宗徒說,我們應 對「任何提問的人」作答。基督徒不只是談論天主,而是以自己的生命流露出祂的愛, 以新的方式體驗生活中的一切。是他們活出的愛引發問題並要求答案:「你們為什麼這 樣生活?為什麼你們是這樣的?」
最後,在聖伯多祿宗徒的言詞中,我們找到第三個訊息:當我們回答問題時,應當「以 溫和、以敬畏之心」。基督徒的傳播——我甚至可以說是所有的傳播——都應該充滿溫和 與親近,就如同行的夥伴們之間的對話。這正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播者——納匝肋的耶 穌——所運用的方法。祂與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同行,與他們談話,讓他們的心因祂解釋 聖經而火熱起來。
為此,我夢想有一種傳播,能夠使我們成為同行者,讓我們與弟兄姊妹並肩同行,鼓勵 他們在這動盪時代仍懷抱希望。這樣的傳播能夠觸動人心,引發的不是防禦與忿怒的反 應,而是促進開放與友誼的態度;即使在絕望的處境中,也能夠關注美善與希望,並激 發責任感、同理心與對他人的關懷。這樣的傳播能幫助我們「承認每個人都具有人性尊 嚴,並同心協力關懷我們的共同家園。」(《祂愛了我們》宗座通諭,217)
我所夢想的傳播,不是販賣幻想或恐懼,而是能夠為希望提供理由。馬丁‧路德‧金恩 (Martin Luther King)曾說:「如果我能在旅途中幫助某人,如果我能用一句話或一首 歌鼓舞某人……,那麼我的生命便不會是徒然的。」3 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克服「自 我推銷與自我中心」的毛病,避免為了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而喧囂不止。一位優秀的傳 播者會確保聽者、讀者或觀眾能夠投入、感受親近,並與故事所傳遞的價值產生共鳴。 這種傳播方式能幫助我們成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這正是當前禧年的座右銘。
懷著希望共同前行
「希望」始終是一個團體性的計劃。讓我們暫時停下腳步,默想這恩寵之年所傳遞的偉 大訊息:我們所有人——是的,所有人!——都受邀重新出發,讓天主提升我們、擁抱我 們,並以祂的憐憫澆灌我們。在這旅程中,個人與團體密不可分:我們一同啟程,與無 數弟兄姊妹同行,一起穿越聖門。
禧年具有許多社會意義。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想到禧年對生活在監獄中的人傳遞慈悲與希 望的訊息,或呼籲我們向受苦者及社會邊緣人展現關懷與溫柔。禧年提醒我們,那些締 造和平的人「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 9)。這一召喚激勵我們懷抱希望,推動我們建 立一種專注、溫和且深思熟慮的傳播方式。因此,我鼓勵你們去發掘並傳揚那些隱藏在眾 多新聞中的善行故事,就如同淘金者孜孜不倦地篩選砂礫,只為尋找那微小的金塊。努 力尋找這些希望的種子並加以傳播,這有助於使我們的世界不再對弱小者的呼聲充耳不 聞、不再冷漠、不再自我封閉。願你們總能發現那啟迪希望的善行之光。這樣的傳播能促 進共融,使我們不再感到孤單,並重新體認到攜手同行的重要性。
莫忘心靈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令人驚嘆的科技成就面前,我鼓勵你們關心自己的內心與靈性生 活。這意味著什麼呢?請允許我提供一些省思。
要為人溫和,不要忘記他人的面貌;在履行使命時,務必觸及人心,向你們所服務的弟 兄姊妹們傳遞希望。
不要讓人性本能的反應主導你們的傳播工作。即使面對困難、即使付出代價、即使似乎 無法結出果實,也始終要傳播希望。
努力促進一種能療癒人性創傷的傳播關懷文化。
在心靈深處為信任騰出空間。這種信任,就如同一朵纖細卻堅韌的花朵,不因生命的風 暴而枯萎,反而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綻放與成長。這種信任存在於那些母親們的希望中, 她們每日為孩子能從戰火中歸來而祈禱;存在於那些父親們的希望中,他們冒著極大風 險遷徙,只為尋求更美好的未來。這種信任也存在於孩子們的希望中,他們即使身處戰 爭廢墟或貧民窟的街頭,仍能嬉戲、歡笑,並相信生命的美好。
成為非暴力傳播的見證者與推動者;協助傳播關懷文化,搭建橋梁,拆除現今時代有形 與無形的藩籬。
述說充滿希望的故事,關懷我們的共同命運,並努力共同書寫我們未來的歷史。
這一切,藉由天主豐富的恩寵,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而禧年正是幫助我們領受這 恩寵的時刻。這是我的祈禱,並以此祝福你們每一位,以及你們的工作。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5 年 1 月 24 日,聖方濟‧沙雷紀念日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
___________________
1《尋找和平的面容》,在〈四旬期證道及寫作〉,義大利‧莫爾費塔(Molfetta),1994 年,第 317 頁。
2 喬治.貝爾納諾斯(Georges Bernanos),《自由,有何用途?》(La liberté, pour quoi faire? )。
3 馬丁‧路德‧金恩,演講:《指揮本能》(Drum Major Instinct),1968 年 2 月 4 日。
Copyright © Dicastero per la Comunicazione -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